来源:南方日报 2008-6-27
按东莞市桶装水协会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,由于劳动力、原材料、运输成本等上升,桶装水的成本也随之上升20%至30%。这一高企的数字,对于东莞市现有的水企业来说,带来的是致命的影响。因为本市大多数企业属于生产三线产品的企业,价格较低,原来的利润已较薄,成本一上升直接影响到其存活与否。
那么,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,东莞水企还好吗?他们到底遇到哪些难题?2008年是东莞水企业的“生死年”吗?
关键词:原材料
成本上涨20%-30%
伴随着今年工业原材料的不断上涨,许多水企业明显感觉到了经营压力,这主要来自于生产成本、流通成本以及人力成本。“现在工厂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。”濂峰山泉水公司总经理伍建东告诉记者。成本的上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,销售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伍建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一桶五加仑的山泉水从工厂到销售点至少需要5-6元的成本,从经销点到消费者手中又至少增加到7-8元,这当中包括送水员的人工、水电以及铺租。此外,还会加入产品的促销和宣传价格,再加上工厂和经销商的利润,这样一来一瓶桶装水的零售定价也就要超过10元。“这还只是二重代理关系,如果是一些大的品牌有三重代理关系,水的价格会更高。”
盈力山泉水负责人卢沛新也认为,现在原材料紧张,成本也上涨了10%-20%,同时运输成本也较去年增加了30%。
对策
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成本
虽然成本上涨让企业很被动,但是桶装水厂的负责人都坦言会尽量提高工作效能,改进技术。卢沛新说:“运输成本是不可避免的,想偷工减料不行,为此生产成本成为最有争议的地方。”他认为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是应该着重维护品牌形象,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长远的成本,提高发展持续力。
关键词:劳动力
送水人工上涨数百元
从整个劳动市场来看,用工紧张和工资上调是个普遍现象,桶装水行业亦不例外。据了解,去年送水人工大概是1元/桶,今年大多上调至1.5元/桶。达能益力东莞经销商覃先生告诉记者,“以前一个月最多1200元,现在没有1500元一个月工人根本不会干。”覃先生告诉记者,现在店内的送水工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。
对策
涨工资稳定“军心”
虽然劳动力成本上涨,但水企业给员工的工资却只涨不降,覃先生无奈道,他现在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涨工资。因为如果工人走了,带走了许多熟客,损失更大。此外,伍建东也认为培养出一批技术精良的工人很不容易,如果因为工资待遇而流失,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。
关键词:门槛
准入标准低,数量饱和
据了解,目前东莞的桶装水市场准入标准主要根据省一级的标准,而相对已经制定地方准入标准的个别市来说,东莞的桶装水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,这主要表现在桶装水生产企业的厂房面积、生产工艺、设备、水源等多个方面的限制。尤其是暴利的驱动,让一些不法厂商进行家庭作坊加工,这些桶装水在市场的流通,既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,同时也威胁着整个行业的信誉。
卢沛新也坦言,目前最让他头痛的就是行内存在的非法灌装,这些生产商采用不合格桶,甚至是违法的废料桶,在设备、工艺上偷工减料,甚至是直接采取家庭作坊灌装,这样出来的价格,对于那些不识货的消费者来说,还是具备一定的吸引力。这样价格紊乱了,带来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下降,都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伤害。
对策
新标准出台带来重大利好
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瓶装饮用水专业分会已经向省质监部门申报了《聚碳酸酯(PC)饮用水桶》的地方标准,预计在年底将会出台。届时,水桶必须是使用高质量的PC为原料来制作,一些一直靠回收废旧桶来制造低价“黑桶”而压低成本的小工厂将遭受致命的打击,对于品牌水企业来说,将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。所以,桶的新标准如果出台,将是水企业的大洗牌。
关键词:价格
低价竞争很致命
东莞水企业至少有240个品牌,而这些桶装水售价大都在8元以下,完全以价格抢市。从这样的数据中不难看出,东莞桶装水市场“鱼龙混杂”,价格战究竟激烈到什么程度?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,某国内著名品牌都不堪这种压力,把原价68元每桶的水降价到38元每桶,曾一度被业内作为“反面教材”。
对策
推电子监管码防低价“黑水”
“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那些非法灌装点。”伍建东说,“其次就是行内的价格竞争,往往在压低价格的同时,服务和质量水平也被同时压低了,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。”其用“围城”来形容东莞的桶装水市场,“外面的人想进来,认为这里面的钱好赚,里面的人又想突破这个行业。”
深圳达能益力方面透露,为了避免低价竞争,保持高端形象,益力桶装水准备在本月底推出电子监管码,每个水桶盖上都会有一串防伪码,只要打电话或发短信过去,就可以查询这桶水的真假。这措施一推出,就可以防止“假水”、“黑水”的出现,避免假冒产品低价竞争扰乱市场。业内人士认为,这一举措若在业内实施,更多的企业将会效仿。
关键词:品牌
品牌力量被弱化
濂峰山泉水饮用有限公司投产于2006年11月25日,在东莞的整个桶装水市场中还是年轻的一员。目前公司旗下有两个品牌:濂泉、彭峒山泉。定价也在13-15元/桶之间,目前月销售额为3万桶。“当然不太理想,我们的目标是3年内做到10万桶/月,5年后做到20万桶/月的销售额。”该公司总经理伍建东说。
要达到这个目标,对于伍建东来说还是有很大压力的。其坦言,东莞的桶装水市场确实存在很大的机遇,但是竞争是相当的大,准入门槛相对较低。伍建东告诉记者,近期他刚刚做了一个评估,东莞全市的桶装水消费量是在1000万桶/月,这样庞大的消费量里面蕴藏着诱人的商机,但是同时行业内的不规范竞争也给企业的发展和创立品牌,带来一定的困扰。
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十多年的林江说,他们厂的主战场以大岭山为中心,辐射虎门、长安和附近几个镇及多个中心市区,稍远一些的地方就不太能顾上了,“从厂家到经销商的利润太低,同时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又太高,不能急于冒进。”
对策
不计成本打造品牌
其实东莞本地的大品牌基本上都是在做这样的“圈地运动”,尽量保住在自身势力范围内的客户。2004年,爱维蒸馏水有限公司也开设了虎门镇的首家直销店,一是为了保证“货真”以杜绝假冒,保护自己的品牌和消费者,二来也是从“价实”考虑,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,为企业谋求更多利润。
据介绍,从2006年投产至今,该厂直到现在才实现收支平衡,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亏损的边缘。但是伍建东认为这些都是暂时的,他们现在目标就是要做品牌,为此,工厂短期内可以“不计成本”,为的就是控制好产品的质量。
■对话东莞市瓶装饮用水行业协会会长梁德钊:“满天星星,月亮又不很突出”
成本上涨,东莞水企却不敢调价,一切皆因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。那么,东莞桶装水价格走势如何?在这一系列困境之下,水企到底该怎么走呢?
记者(以下简称“记”):现在整个行业是否属于重复投资重复建设,许多水企业都是以牺牲自己的利润来夺取市场空间?
梁德钊(以下简称“梁”):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,水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,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,的确存在重复投资的情况。市场供大于求,加工能力过剩,很多企业的日常加工量都处在低位运行。许多新投资的水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,不惜代价,致使其在几年内都处在亏损困境。
记:水企业整体的困境表现在哪些方面?
梁:第一,近年运作成本不断上涨,出厂价又得不到有效提高,从而加大企业的运营压力,有的低价饮用水企业已出现亏损状态。第二,经销市场较复杂,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出现,对正规企业产品造成损失。此外,消费者辨别能力有待提高,很多消费者选购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而浑然不知。
记:东莞众多水企业自身的定位是否太过同质化?
梁:由于大多数水企业都是近五年投产的,瞄准中低档市场份额,零售价基本在10元/桶以下,这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,已造成一定同质化了。
记:大岭山一家水企业原本有一个中高端品牌,被迫之下再重新做了一个低档水品牌。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?
梁:这纯粹是企业内部的营销策略,确实低档水的市场份额是比较大,但竞争是很激烈,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大,获取的收益也不高。按照现在的行业运作成本来说,现在进入这个市场,不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记:一些外来的知名品牌占据了东莞的中高端水市场。您认为,外来知名品牌优势何在?他们是否挤压了本土的中高端市场?
梁:现在本市水行业状态是“满天星星,月亮又不很突出”。确实,外来的知名品牌占据了东莞的高端市场,但中低端市场还是主要由本土企业占据。从行业发展的历史来说,本土企业已错过了树品牌的最佳时期,作为后来的“星星”,要追赶前期知名品牌,相信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和付出更大的努力。
记:这些企业改变只做低档路线,做大品牌是否是唯一出路?
梁:在众多成本因素上升的影响下,相信未来几年内会出现较多低档水企倒闭的现象,对原来注重品牌、走中高档路线的水企是一个很好的机会,而对走低价路线的水企来说,现在应该是“寒冬”的来临了。
◥声音规范市场需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努力
尽管这些桶装水企业想出种种办法来应对困境,但他们仍然很困惑:到底该怎么走?市场无序竞争何时才是个终结点?经济大环境的“软伤”和无序竞争的“硬伤”还是把本土桶装水的企业逼得无路可走。“产业转型升级?”这个貌似华丽的名词仍然让这些水企犯难,什么是“转升”?怎么搞?一个个被提及的问号依然困扰着这些企业老板们。
林江说,行业内部已经听闻风声,国家将出台新的水质标准和新的PC桶标准,来规范行业竞争,不过明的可以淘汰,暗的比如说那些地下水作坊还是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,净化水市场,既是对消费者负责,也是对企业负责,对市场负责。“毕竟可复制性太高,找个桶,随便过滤一下灌上水,只要喝不死人就行。”林江表示。
为此,陈淑芳也想了一个在她看来还姑且可以称之为“产业升级”的对策,目前淑朗正在研制软包装的袋装水,依然做矿泉水。“既然桶装水此路不通,‘软硬’环境目前都不太好,那就另辟蹊径,找一个让非法厂商不好学的制作工艺。”陈淑芳表示,袋装水比瓶装水更易携带。
事实上,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在进行扩张,对其他的并不太上心,“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和市场。”何祥说,目前爱维蒸馏水有限公司的直销店已在全东莞开到了3家。淑朗矿泉饮料有限公司也试图在东部的几个镇域内建立据点。
桶装水行业可不可能搞个像几年前行业统一涨价的“家电联盟”?林江对此不置可否,他认为,“这样的联盟首先不符合市场规律,再者要联盟就必须涉及本土、外地,内资、外资等众多厂商,还有黑水厂和你对着干。”说到这里,他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。
“不知道怎么办”“走一步看一步吧”……更多的水企这般无奈作答,同时指出了三大矛盾:企业与相当部分消费者之间观点不对等的矛盾;企业与企业之间以降价留客户的矛盾;企业与无牌无证水加工点之间的矛盾。
陈淑芳认为,最后一个带来的危害最大,也是前两个矛盾的诱因。“正当的竞争我们不怕,怕就怕扰乱市场行为的竞争。”而对于此,企业家们把更多希望和诉求都寄托在了政府部门。
故事他曾经一天送过105桶水
2002年,三十挂零的贾师傅从河南来到了东莞,在常平镇一家饮水店里负责送水。6年下来,店里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,可他一直没走,尽管这送水的光景是一年不如一年。
从10来个人到4个人
安吉饮水店在常平镇东兴路上,以营销品牌水为主,算上他,全部的人手也只有4个。原来,这家水店在老贾刚来的时候,从文员、业务员、送水员到主管,甚至做饭的都一应俱全,10来个人,好不热闹。那时候虽然客户不多,但基本上都被他们这一家水店垄断了,所以店里不但配有单车、摩托车,还有汽车送水。
可随着一家家水店雨后春笋般地发了芽,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,劳动力成本上涨、油价上涨……“什么都涨,就是水价不涨。”这家店的老板陈先生抱怨说。
2002年老贾的底薪有350元,每送一桶水还有5分钱的提成,一个月下来,全部收入有七八百元。可是现在不同了,老贾说,底薪没有涨多少,不过提成增加了,每桶9角,还包吃包住,淡旺季平均下来一个月1000多元。
劳动力成本的涨幅远超过了桶装水利润的上升,因此很多小水店都不得不减员。东莞市佳源饮水总汇向记者透露,一个和他们合作了10年的大客户因为破产,上万元的桶钱、水钱都要不回来了,而这样的例子在东莞这两年已屡见不鲜。
105桶的纪录无人可破
在这家水店里,老贾依然保持着一个纪录,那就是一天送了105桶水,至今无人可破。“他少的时候能送30多桶,多的时候能送七八十桶,你说他厉害不厉害?”一名店员向记者报了老贾的料。
现在形势已经有所不同了,以前店里有摩托车送水,常平镇区的“禁摩令”一下,无疑加重了这些骑单车送水工人的负担。所以像老贾这样还是骑着单车送水的员工就更不好找了。
对于能再干多久,老贾说要看老板经营的情况,老板做得好了,他就多出力,做得不好了,也没办法。至于另换其他的工作,老贾说在特别累的时候也想过,“可毕竟是种庄稼的。就算从工厂里学了什么手艺,以后不还是要回去种庄稼?”所以与其整日想东想西,还不如踏踏实实在这干,老贾觉得,不见得桶装水不好做了,其他的就好做,都是一样的。